• |
  • |
  • |
  • |
  • |
  • |
  • 点击搜索

回眸上海人大履职一年间:立法满载民意,代表全部进驻“家站点”-j9国际站登录

2024-01-22 14:29     上观新闻

去年11月2日,在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举行的一场理论研讨会上,首次发布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发展报告,1个综合性指数和18个创新实践案例精彩亮相。与会者感叹,这似一幅“拼图”,展现了上海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丰硕成果。

盘点过去一年,市人大审议21件地方性法规草案、法律性问题决定草案,通过18件;组织5项执法检查、开展2项专题询问;1300多位青年学生、境外人士“走进人大”,在常委会议事厅感知人大民主实践;1.5万名各级人大代表深入街镇、社区、企业倾听民意.....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勇担使命,守正创新,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人大力量。

立良法,满载民意民智

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首提地。市人大常委会遵循立法工作规律,立足上海实际,增强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操作性,着力提高立法质量。

去年8月中旬,历经工作方案制定、前期研究、项目征集、项目筛选、项目协调论证等环节,新一届人大五年立法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立法规划满载民意民智,人大代表、政府部门、各区人大、社会团体、基层立法联系点等方面共提出立法建议项目479件,研究确定立法规划项目162件。

新城是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是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支撑。去年10月,市人大通过了关于促进和保障“五个新城”建设的决定,赋予“五个新城”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去年10月1日正式施行的《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又为更高水平推进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助力上海“生态之城”建设。

一部良法,需集众人之智,方能让“民主”通“民心”。综观这些法规出炉的一大共同点,即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贯穿于立法全过程。数据显示,全市25家各基层立法联系点就15部地方性法规提出7913条立法建议。

2023年,上海制定了3部浦东新区法规,内容涉及标准化、融资租赁和生态环境领域,推动浦东“立法试验田”持续释放改革效能。而每一部浦东新区法规的起草、审议和修改过程,尤其对于涉及变通创新的条款,都坚持“开门立法”,广泛听取社会、企业、智库等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到实处。

强监督,明察暗访拓展调研深度

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寓支持于监督之中,不断丰富和探索监督形式,拓展监督调研的广度深度,更好助力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落实,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在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体验馆,大屏幕上呈现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公交“智慧大脑”,由此引发代表们的思考: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打通城市公共交通中的堵点难点。这是市人大“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监督调研的一站,交通出行是监督议题之一。这项历时5个月的监督调研,由8300多名人大代表参与,通过各委员会协同、市区人大联动、组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最后收到市民有效问卷1.8万余份,形成1份主报告和7份专题报告。

在养老政策和机制完善情况专项监督中,常委会委员们一连跑了沪上数十家社区食堂,他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老人心仪隔壁街镇社区食堂的靓菜靓汤,然而,因为助餐补贴仅限于户籍地范围,人户分离的老人无法享受。市人大发放的问卷调查显示,过半数的老年人都希望能实现“补贴跟人走”。这些声音都被听到,在人大监督报告中,调研组为解决跨区养老相关补贴等开出了“药方”。

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有效化解基层各类矛盾纠纷?市人大开展多元解纷工作专项监督。为增强监督实效,在三个多月时间里,执法检查组深入政府部门、法院系统、组织机构、社会团体、 基层社区等调研,与此同时市区人大联动监督,同步开展调研、推进整改、加强普法,以“枫桥经验”最优解,促“诉源治理”新实践。

市人大也加强了对重大民生关切事项的监督。比如市区人大联动开展“两旧一村”改造监督调研。无论是蕃瓜弄,还是红旗村地块改造,委员们发现,面对量大面广的老旧住房,更新改造任务依然艰巨复杂。资金投入、土地指标等问题愈显突出,需要不断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快出台旧住房改造相关标准,细化“城中村”改造配套政策。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4年来,居民垃圾分类效果如何?在连续四年开展生活垃圾管理监督基础上,市人大再次开展执法检查,深入垃圾末端处置设施单位、回收利用企业、转运码头、居民区、大学、农村地区等,并对商场、中学、餐饮店、旅馆进行暗访,梳理出六方面 “问题清单”,促使本市加快出台垃圾分类2.0版,推动垃圾分类低碳生活新时尚理念持续深入人心。

搭平台,提升代表联系群众广度

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履职平台载体,提升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广度、深度和便捷度,组织开展“万名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代表们的履职身影遍布上海各个角落。

“为何那么多车在临港收费站走错路?”市人大代表张银标深入调研后发现,s2沪芦高速临港收费站误驶的概率较高,一旦开错道,要多行驶近30公里,于是他建议强化收费站出口的站前导流。很快,收费站前增设了分流提示标志和标线,还消除了绿化遮挡标志的隐患。

随着苏州河水上旅游巴士开通,市人大代表朱雪芹关注起应急救援问题。“苏州河两岸贯通后游客增多,安全补丁也应打上。”提交建议后不久,她就收到承办部门的答复——苏州河将增配救援舟艇、水域救援服等专业装备,同时设立临时救援舟艇停靠点。

“追踪了5年的断头路有解了,可以向居民交代了。”市人大代表姚海嵩发出感叹。钦州南路—平南路是徐汇、闵行两区的对接道路,由于中环阻隔形成断头路,造成了漕河泾、古美辖区交通拥堵。在代表连续几年的追踪下,去年12月,《平南路-钦州南路贯通工程专项规划》方案向社会公示,也让姚海嵩心头一块石头落地。

“家站点”是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民意窗”。目前,全市建成5700多个“家站点”,覆盖街镇、居村、社区,并向企业、园区、楼宇、商场、学校乃至代表单位延伸。在各区人大支持下,新一届市人大代表已全部进驻“家站点”。据统计,2023年共有4.85万人次各级代表进“家站点”,接待联系群众14.65万人次,收集群众反映意见建议4万余件,已经推动解决3.24万件。(王海燕)

【责编:倪珺】
原标题:回眸上海人大履职一年间:立法满载民意,代表全部进驻“家站点”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