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点击搜索

20余年收集22000多把梭子:浙江磐安“织女”建成全国首个纺梭主题博物馆-j9国际站登录

2022-05-30 14:39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微信截图_20220528205336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张黎明、记者沈贞海浙江报道 5月26日,全国首个纺梭主题博物馆--传梭博物馆,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溪口村正式开馆。

据了解,该传梭博物馆的馆主郑芬兰是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窈川乡人,是土布纺织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郑芬兰从小跟着母亲学习土布纺织技艺,长大后,带着老家的纺织机来到杭州创业,创建“小巷三寻”品牌,凭着一块土布打出一片天下。

传梭博物馆与乡野厨房、织宿及其它建筑形态共同构成传梭天地综合地,园区总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由老厂房改造而来。博物馆常态展览面积约1500平方米,共设四个常设展厅和一个开放展厅,不仅是一座展示纺梭历史、乡土文化、手工技艺的综合性乡村博物馆,也是集市民休闲、游客参观、研学教育、手艺活化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乡村会客厅,更是推动手工艺在地活化,引领乡村共富的重要窗口。

传梭博物馆展陈的核心是梭子,有22000多把。这些形形色色的梭子是郑芬兰花了20年时间收集的。20年的寻梭之旅,她的足迹遍布新疆、西藏、云南、台湾等36个省份。

郑芬兰的寻梭之旅始于一位贵州布依族老人的信任。2002年,郑芬兰在贵州省兴义市偶遇一位布依族民间织布老阿婆,她手中的那把梭子让郑芬兰眼睛一亮,这把梭子是老阿婆结婚时的嫁妆,已经陪伴她60多年。偶然的遇见让郑芬兰突然有了守护的念想,多次求梭后,老阿婆被她的诚心感动,把梭子交到她手里,希望她好好守护,莫忘初心。如今,这把“初心之梭”成为传梭博物馆的一号梭子。

创建梭子博物馆的想法是因为与一位西藏老奶奶的约定。2018年,郑芬兰的寻梭之旅来到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琼结县加麻乡,遇到了当地纺织艺人索朗,老奶奶被她的决心所感动,把自己用了40多年的一把梭子送给她。郑芬兰与老奶奶也有了一个约定:“我要建一个梭子博物馆,把您的梭子和故事在博物馆进行展陈,让更多人知道加麻乡。”

郑芬兰终于做到了。“传承之梭”“约定之梭”“友谊之梭”……传梭博物馆全面、立体、温情地展示了郑芬兰二十年的寻梭旅程,以及她作为当代手艺传承人践行初心、活化手艺、振兴乡村的心路历程。

“纺梭,作为织机牵引纬线的工具,在过去普通而常见,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随着岁月洪流进行自我更迭与延续。它见证乡村生活的变迁,从耕读传家的机杼声声、书声琅琅到近现代机器的轰鸣,人们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在郑芬兰眼里,纺梭就是一种“乡愁”,是乡村文化的“根”。

郑芬兰表示,传梭博物馆作为一座向公众开放、具有博物馆功能的文化场馆,下一步重点功能是“传习”与“造物”。

“传习”方面,通过系统展陈纺织技艺十二道工序、传承谱系,并植入木雕、常山木龙榨、云南坡芽歌书、百丈竹编等传统手工技艺,共同梳理与保护传统手工艺;同时,传梭博物馆不拘泥于单一的手艺传承,将注重手艺的跨界叠加,如土布与竹编,竹的刚与布的柔,刚柔并济,让手工产品更有温度。

“造物”方面,传梭博物馆将跨界出圈,联动新一代手艺人和新锐力量开展更具创造力的手工艺创新工作,开展布与竹、织与宿、食与木等一系列造物计划;同时,开放展厅将联动城乡布局,以手工艺交流为纽带,承载研学、手作、沙龙、智造、销售等功能,聚落成一个“手工村落共同体”,让手工艺“落地活化”,引领乡村共富。

微信截图_20220528205317

【责编:倪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