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30年来,浦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江畔烂泥渡路到国际金融城,从阡陌农田到一流张江科学城,平地里长出陆家嘴的“上海高度”,芦苇滩跑出特斯拉的“上海速度”,一网通办织出服务企业的“上海温度”。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三十而立的浦东又将如何勇担使命再出发?
我们从30位财经人物和他们所代表的机构身上去寻找答案,记录“浦东现象”、总结“浦东经验”,感受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的“浦东精神”内核。
第一财经、东方财经·浦东频道联合推出特别节目——《乘风破浪——浦东30年,财经30人》大型人物访谈。30场对话畅叙30年家国情怀,看上海浦东,如何再造一个新未来!
潘晶:未来,每一个病房里都会有一个机器人
潘晶,钛米机器人创始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第一批弄潮儿。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硕士专业毕业后,潘晶进入外企进行机器人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工作,主持参与了国内外数十个机器人项目。2015年离职创立钛米机器人,专注于智能医疗服务机器人平台的研发,率先将机器人产品应用于医疗领域,进入全国数百家医院。潘晶20年扎根浦东张江,在张江完成从外企职员到创业者的角色转变。疫情期间,潘晶设计的消毒机器人为阻断疫情传播、保护医护人员健康做出了贡献。
实习生-外企职员-创业者-企业家
伴随张江完成角色转变
第一财经: 潘总是哪一年来到浦东的呢?
潘晶: 第一次来浦东是差不多2003年的时候,那时候我在交大读硕士,作为一个实习生的角色踏入一家外企在张江的研发中心。
第一财经: 那个时候浦东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潘晶: 好远。因为那时候从徐家汇坐一号线到人民广场换二号线,终点就是张江高科,下来之后再往东就是一片农田,然后坐上公司班车,沿着一条小路就开到了研发中心。
第一财经: 这么多年过去之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潘晶: 张江已经从一个高科技园区变成了科学城。20年间,我们从实习生,到外企职员,到创业者,有幸伴随着张江一次次完成角色的转变,把张江作为自己工作和价值展现的平台。
第一财经: 创业之前,您在外企中也是风生水起,为什么要出来创业?
潘晶: 我们毕业的时候很多同学都选择进外企,事实也证明,我们在一个世界级的平台上学会了怎么去把事情做好,外企的方法论和培训的机制帮助我们快速成长。但到了一定阶段之后,我们也在思考怎么样去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不是在一个固定角色上继续下去,那正好当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以响应国家的号召,就出来创业了。
第一财经: 您给广大的张江男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典范。那么在浦东创业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潘晶: 我觉得首先是自由,真的可以去做你想做的事儿,浦东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开放、包容、自由,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其次是人才,怎么样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技术型人才很关键,浦东凝聚了大量的人才,比如当我们发一个招聘信息,我想聘请一个架构师,大家会觉得来张江工作很自然,如果你这个架构师放在别的什么地方,大家会觉得奇怪。
第一财经: 你一直待在张江都不挪窝,张江对你来说最大的魅力是什么?
潘晶: 其实没得选。就像一个孩子没有办法选择父母一样。因为我们所在的外企研发部在张江,所以很自然地会想到在附近找个一样的窝儿,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过去在这干,现在一样在这儿干,就觉得很自然。在张江开始创业,从一间小房间,到一层楼,后来到一栋楼,甚至当我们考虑建厂房的时候,第一个想法也是说能不能找个近的地方,因为我们的研发跟工厂之间要大量的交互,显然放在张江也挺好,所以没得选,这就是我们生长的土地和土壤。
医院里的“暖男” 职业伤害的守护人
第一财经: 钛米机器人主要应用于什么场景下?
潘晶: 钛米专注于医疗机器人领域。大家知道,医疗是一个人命关天的场景,它对于产品的成熟度、可靠性要求都非常高。我们在外企里十多年积累了蛮多的经验,出来创业的时候觉得有很多方向可以做:玩具、教育、安防……但是,医疗场景最能体现我们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身又有对应的商业需求,所以我们就瞄准了医疗场景进行切入。
第一财经: 公司是首家提供智慧医疗j9九游会官网的解决方案的企业,这个如何理解?
潘晶: 我们目前有三条产品线:第一个是医疗物资的管控,包括医疗物资的配送、管理、合规的使用。第二个是服务于核医学科的场景,这个场景下,有些病人服用了放疗药物之后,就变成了辐射源,他要住在隔离病房里,医生护士进去都要穿上厚厚的铅衣。我们设计了在隔离病房里给病人提供服务的机器人,包括日常的体检、发药、选药、远程查房、问诊等等。疫情期间,很多隔离病房,包括轻症患者,其实很好地使用到了这样的技术,大幅减少了医护人员暴露的风险。第三是智慧化的院感产品,即院内交叉感染,用大家都理解的话就是消毒机器人,主要是针对像icu、手术室这样对无菌要求特别高的场景,去提供高水平的消毒服务。我们这三类产品已经进入将近300家三甲医院里。
第一财经:如此看来,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减少我们广大医务人员的职业伤害做出了贡献。
潘晶: 在医疗场景里面,交叉感染这个问题非常棘手,传统上只有靠人工擦拭去解决,管理方式也很落后,我们叫打勾式管理,我打个勾,就表示我干了,但实际上没有办法对结果进行量化考核,所以我们捕捉到这么一个需求,就在想通过机器人的技术是不是可以提供消毒的手段,当时我们跟疾控中心一起讨论研发,用技术去解决多重耐药菌那些难杀的微生物的杀灭工作,在2018年就设计出了消毒机器人。
第一财经: 所以是早有所准备,正好遇到了今年的疫情。那么疫情有没有改变这个行业的生态?对公司有什么影响?
潘晶: 疫情客观上加速了市场对我们产品的接受和认可度,比如说过去的院感,在医院来说是成本中心,医院花钱消毒没有什么经济效益,患者也不为这个付钱,但是疫情之后,大家意识到这是所有医疗服务的基础,就像sars之后每家医院都有发热门诊。疫情会让大家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思考,过去忽视的很多东西。香港国际机场采购我们的消毒机器人为卫生间消毒,你看这个场景,解决的问题不单单是消毒,还有用工风险的问题。
在病毒肆虐的那段日子里,医务人员白衣逆行,前赴后继冲在最前线。今年1月,钛米第一时间成立应急指挥团队,10台钛米消毒机器人在工作人员的守护下,从上海奔赴武汉支援。
自动识别消毒目标,围绕高概率带菌体进行360°无死角消毒,根据空间面积计算消毒时间,依据空气浓度曲线决定消毒方式和消毒剂用量,自主导航,自主行走避障,人机分离,不携病菌。消毒机器人有力地保障了医护人员安全。
“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了一名脑垂体瘤患者。由于当时病人没有新冠症状,造成1名医生、13名护士感染,整层大楼被迫封闭。我们得知后,紧急将原本在综合手术室的消毒机器人调到神经外科,进行高水平消毒,帮助医院快速重新恢复楼层使用。”潘晶表示。
疫情期间,钛米消毒机器人在武汉中心医院、武汉协和医院等6家医院以及上海仁济、肺科医院等最前线战场进行7*24小时不间断“战斗”,为疫情防治贡献了力量。除了在疫情当中成为网红的消毒机器人,目前钛米有手术室物流机器人、核医学科服务机器人等15款机器人产品在解决医疗问题。
原发式创新
从眼球效应到生活刚需
第一财经: 疫情促使了机器人的需求爆发,您觉得这种增长会持续吗?
潘晶: 我认为还谈不上爆发,未来20年,机器人介入人类衣食住行是一个大的趋势。我们看今天的大屏手机,二十年前市场的需求是零,因为没有,而目前光大屏手机硬件就是6万亿这么大的产业。未来大家对机器人的依赖就跟现在手机一样。尽管我们已经有上千台机器人在医院提供服务,但平均下来每家三甲医院还不到两台,从这个维度而言,我们还是有大量的市场空间和行业发展空间。
第一财经: 其实核心还是市场需求的自然增长对吗?这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潘晶: 一个好的企业,是能够把握人们的需求,在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技术来实现,最后能够引导需求,把大家没有看到的需求变成刚需。而要变成刚需,那就不仅仅是我们企业方这样认为,整个行业也要这样认为,客户也要这样认为,这是一个高科技企业原发性创新必然要经历的途径。
第一财经: 原发性创新要企业慢慢去培育需求,培育市场,而不是一上来就能跑马圈地。
潘晶: 如果是模仿式创新,可能你不需要考虑这么多,就像过去20年,我们的互联网巨头是建立在模仿超越这个逻辑上的,可到了我们这一批创业的企业其实很难了,所以我们更多地是去看身边有什么样的问题,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变成产品去解决。人们医疗的需求其实才刚刚开始,现在大家看到无论我们移动互联网技术多么的发达,到医院还是排着很长的队,那么我们的机器人产品有没有办法增加医生的供给侧?这就是一个未来的需求。
第一财经: 钛米短短五年成绩已经非常亮眼了,后面将如何进一步去定义医疗机器人产业?
潘晶: 很荣幸钛米定义了很多场景下创新的j9九游会官网的解决方案,我们目前15款不同类型的机器人背后都有一套软件系统去支撑,所以我们其实不单单是一台台的机器人在销售,更多的是给医院的智慧化建设提供整体的方案,比如说智慧化的手术室,智慧化的输液中心,智慧化的病房,机器人只是一个载体,我们把人工智能的算法,把医疗的流程数字化,这样才可以真正助力医院提高服务能力。
第一财经: 面向未来,您对年轻的创业者群体有什么寄语?
潘晶: 年轻的创业者,面对的世界都是新的。我们必须得在一个现有的商业环境下开创出新的市场,体现出新的价值。这些新的点,是未来企业不断发展,乃至整个大的经济环境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条件,你有新生的力量,新增的市场,新的技术,才能去满足老百姓新的需求。
过去二十年,工业生产线的升级换代促使工业机器人大放异彩,国外大公司占据了先发优势。而服务机器人属于新生事物,在国内尤其是上海的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同在一个起跑线上。在新的赛道上,中国的服务机器人产业有望实现换道超车。
第一财经: 所以创业者是面向未来新时代的中流砥柱。那么对于张江和浦东未来的发展,您有什么样的期待?
潘晶: 我们非常希望把我们的技术最先落地在浦东。非常希望浦东能够有全球第一个无人医院,第一个无人机场,无人的公共卫生社区中心。这样我们就有了第一批的试验田,第一批的行业标准,也有了第一批的企业能够诞生在这个可以尝试和试错的过程中。
人工智能是机器人关键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浦东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推动下,机器人产业环境、人才等要素不断增强。浦东在六大硬核产业及医疗康养领域开放机器人应用场景,为技术创新提供试炼场,将促进机器人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不断加强完善。
这些年来,服务机器人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进大众生活,市场正在发生从眼球效应到生活刚需的蜕变。在未来十年里,手机行业发展带来的传感器小型化,互联网行业带来的硬件服务化,电动汽车行业带来的动力电池能效集中化,ar/vr/mr行业带来虚拟现实化,算法推动的算法芯片化,产业的相互发酵将催生服务机器人的黄金时代。
“未来,每一个病房里都会有一个机器人”,潘晶如是说。在张江的下一个十年,钛米机器人或将引领医疗领域智能化的发展。